环球视讯!江苏麦收已近九成,水稻播栽全面展开 鱼米之乡一派好“丰”光
从5月下旬小麦开镰收割以来,江苏各地由南向北抢收抢种,确保不误农时、颗粒归仓。截至6月11日,全省小麦累计收获3061万亩、进度86%,苏南收获结束,苏中、苏北进度分别为98%、80%。
夏收夏种,对农民来说就像是一场“高考”,收获的每一粒粮都包裹着一季的辛劳。连日来,记者走进田间地头,听农民们讲述辛勤种粮故事,看有关部门如何沉入一线和农民并肩作战,应用科技等手段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稳稳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抢抓进度一刻等不起
(相关资料图)
6月10日下午,南京风雨交加。睢宁县高作镇官杨村种粮大户曹永,接到在南京的家人电话:“睢宁下雨了吗?家里的麦怎么样了?”当天,正赶上曹永的1000亩小麦开镰,这可是全家的“大日子”。好在天公作美,曹永一口气租来10台联合收割机,从早上7点干到夜里11点,当天就抢收600亩。
5月下旬,睢宁也曾遭遇强降雨天气,好在那时当地的小麦尚未熟透,耐水性较强,没有造成太大影响。“如果现在碰上那样的大雨,就麻烦了。”曹永心有余悸,每天关注天气预报。他盘算着,麦收后还要秸秆还田、平整土地,插秧种稻一刻都耽误不得。
今年麦收期间,我省遭遇数次阴雨天气,全省小麦收获曾明显受阻。各地动用一切力量,和时间赛跑,抢早收割入库,全省没有出现小麦大面积倒伏、霉变或“穗发芽”情况。
“我今天早上4点就起了,那边收完的地打垄了,要开泵抽水泡田。昨天晚上下雨,没割的80亩,早上晒一晒再割。”6月8日下午,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大棚村,69岁的种粮大户孙应白戴好口罩和护目镜,登上停放在麦田里的收割机。10多分钟后,收割机2000斤的粮仓便装满了。他家有310亩田,虽然雨水拖慢了收割进度,但他还是起早贪黑赢得了时间。
“今年收成还可以,收了30多万斤,亩产估计1050斤,和往年差不多。”因为天气预报有雨,宝应县氾水镇成庄村种粮大户夏秀荣赶在降雨前请了两个工人,租借了收割机,用两天时间收完自家320亩小麦。他一直悬着的心,总算放下了。
虽然“连轴转”,农民们并不能“喘口气”——下一季的耕种又开始了。夏秀荣收完麦后,开始翻地准备插秧。他今年种的大部分是直播稻,只准备一小部分机插秧。“有的田块不平,水系不好,不是干就是涝,用机插秧可以防涝抗旱,要稳产一点,但是成本高,300元一亩。”夏秀荣说,插秧也是体力活,秧盘一个5斤,需要纯劳力,现在人力不好找。
栽禾赶时,割禾赶天。眼下,苏州各地正加紧进行水稻抢种。6月9日一早,记者来到位于吴中区临湖镇的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,只见农民们正紧张地移送秧苗。一盘盘嫩绿的秧苗,通过传输带转移到田边,并被迅速转运到移栽田地。不远处,插秧机来回穿梭,不一会就将这些秧苗整齐地移栽田中,给水田披上了一层绿色“新装”。
6月11日的统计数据显示,全省当日投入水稻插秧机1.5万台、水稻直播机4224台,机插秧作业面积91.8万亩。截至目前,全省水稻播栽470万亩、进度14%。
从机械化迈向智能化
记者采访发现,当前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,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量较少且年龄偏大。随着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推进,机械化作业的作用更加明显,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也不断降低着农民的“辛苦指数”。
临湖镇目前有超过1万亩高标准农田,仅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就管理7000多亩。2018年起,园区逐步实现农田耕作管理的机械化、智能化和农业基础设施的高标准改造。“比如放水沤田,现在只要打开手机软件,动动手指就能控制对应片区的泵房上水,大大减轻人的工作量。”苏州太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农业园区的管理主体,该公司副总经理徐雅婷说,整个园区的插秧工作正在分片区陆续进行,将持续到6月底。
62岁的李明东是该园区种植组负责人,也是这7000多亩土地的“大管家”。和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他,对现在的高效种植方式感触颇深。过去人工插秧,一个熟手一天插一亩地,现在根据临湖土地分布情况,按照正常的速度,一台插秧机每天完成25—30亩。7000多亩地的插秧和后续管理,用上插秧机、无人机等设备,靠20多个本地农民就能完成。
农民们普遍使用的联合收割机,也向无人化方向发展,机手不用在驾驶室“顶头晒”,采集的各项数据也更精准。在南京市六合区程桥街道,有片520亩的稻麦轮作“无人化农场”集成示范基地,是省重大农业科技装备集成示范项目。这里的收割机不仅无人驾驶,还能实时智能测产,同时配合拖拉机、植保机、插秧机等,整个粮食种植生产流程全部实现无人化作业。基地还利用遥感技术,监测不同地块的作物长势和产量,生成精准的施肥和灌溉处方。
从收到种,再到日常田间管理,新技术、新设备逐步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。58岁的夏秀荣说,他现在用上无人机洒药除草,虽然需要花钱请人,但效果比人工好。在曹永的农场,洒药无人机已更新到第二代,还拥有还田机、植保机等4台设备,他还自学了机器操作。常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常熟今年水稻种植面积约27.2万亩,机插秧比例占到95%以上。
从全省来看,今年江苏投入大中型拖拉机14.5万台、联合收割机12万台、育秧流水线5300余条、育秧播种机8600余台(套)、水稻插秧机11万台、烘干机3.5万台,确保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9.7%以上、水稻机播率90%以上。目前,全省无人驾驶/辅助驾驶插秧机保有量2274台,今年新增672台。
“我们今年还首次尝试在无人插秧机前方加装探头,相当于直接给土地做‘CT’,可以即时测定土地肥力,在插秧的同时就能进行变量施肥。”苏州市种子管理站站长沈雪林介绍,通过改良栽培技术,科学调控氮肥、磷肥施用比例,苏州正力求在水稻种植前端就实现精准施肥,以提升后期管理科学性,也从根本上推动农业面源污染减少。
协同发力守护粮食安全
麦浪似海、农机如舟。今年,启东22万余亩小麦喜获丰收,平均亩产超900斤,其中七成以上高产田块亩均1000斤以上,创历史新高。“对位处沿江沿海、普遍地势低洼、土壤盐碱含量较高的连片农田来说,这具有里程碑意义。”启东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陆健说。
2017年以前,启东的小麦亩产在五六百斤徘徊20多年,如今的成绩,意味着当地近6年实现产量增幅达五成。启东的秘诀,主要在于大范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。同时在各方协作下,启东全覆盖轮训种粮大户,重点推广“治水、防病、除草”等高产栽培技术,建立83个产销服务联盟,极大提高了小麦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。
在夏收夏种的关键时期,党员干部也冲到最前面。“我和同事们已轮流值守20天,基本都是白天正常上班,晚上继续值班,大家满负荷运转。”徐州市云龙区潘塘社区党支部书记潘文武告诉记者,社区里种有2300多亩小麦,从帮助农民联系农机到做好天气提醒,从秸秆禁烧到插秧种稻,他们在一线随时为农民排忧解难。
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党员干部分成13个工作组,下沉一线开展包市分片指导联系夏收夏种,协调解决困难问题。他们每日调度全省“三夏”生产进展,实行挂图作战,分区域分时段第一时间掌握各地进度;及时做好灾害性天气信息预警,指导防范应对,减轻因灾损失;及时收集、分析、发布机具供需、作业价格等市场信息,引导机具有序流动;组建604支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,落实3503个应急烘干作业服务主体,确保关键时刻冲得上、顶得住、有实效。
特别是在前段时间,江苏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上,打了个漂亮的防控总体战,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、发病程度为近年最低。同时,省水利、农机、气象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,各项“三夏”生产安排有序推进。
坚决打赢夏收夏种这场硬仗,还要做好服务保障。江苏扎实推进农机跨区作业通道政策,发放跨区作业证4万余张,设立接待服务站600多个,公布机收保障热线电话100多个;持续加强种子、化肥、农药、育秧盘等重点农资供需调度,联合中石油、中石化江苏分公司,优化完善农机“三优一免”保障举措,设立约600座农机定点加油站,开辟绿色通道1000余条;举办各类技能培训和现场演示约700多场次,培训农技农机队伍及各类主体超8万人次。
记者 王静 盛峥 颜颖 王岩
关键词:
2023-06-13 09:40:41
2023-06-13 04:43:07
资讯
品牌